成都美视国际学校校长宋伟:父母老师改变1%,孩子成长99%

   日期:2022-06-15     评论:0    
核心提示:父母用篝火点燃孩子激情和潜力,遥望他们像一轮新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
杰克·韦尔奇说:除了学习,你什么也不是。
今天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学了12年,你可能什么也不是,最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病人……
当抑郁成为上学的标配,不是孩子病了,就是父母病了。不是家庭病了,就是学校病了……
 
问:业内盛传成都美视学校很不一样。到底哪不一样?老实说,从90年代开始,民办学校给人的感觉,看上去用的都是一付药。
宋伟:我们这个学校是成都高新区第一所民办学校,也是高新区历史最长的民办学校,建校20年。在校学生2000多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它是个双轨制的学校。
双轨制是指,根据需求,有一部分孩子,从小学接受国外的课程为主,高中后进国外的大学。另一个路线就是我们国内的高考。从一开始它就是双轨制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学校,在成都不多。
四大特点赋予了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个性:一个是孩子的年龄,从 6岁到18岁,涵盖了基础教育的整个过程。一个是家庭的情况,跟其他学校区别较大。一般选我们这种民办学校的家庭,家长的学历和收入较高。尤其有地段因素,学校地处大量人才引进的高新区,还是高新区的核心地段。
一个是学生的结构,本地的、外地的、台湾的、香港的以及外国的都有,比较多元,民族也是这样。还有一个特点,因为我们是国际学校,外教比较多,而且是从一开始就这样。这就是我们一个基本的概况。
 
问:既是民办学校,又是双轨制,学生结构和家庭背景都相对复杂。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几成标配的前提下,与背景简单的普通学校比,是不是问题更复杂一些、应对难度更大一些?
宋伟: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这里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光是物质还有意识)相对来说较好。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是比较正常的,他们能够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对成绩、尤其是分数的要求,排在第二位,大部分家长是这样的。
当然也与学校的引导有关。从建校开始,学校就首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第一位。双轨制,它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理念,并把这些理念在教育教学中融合,融合的核心,就是关注身心健康和成长规律。学校有来自数十个国家的师生,形成了天然的跨文化环境。与体制内学校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分相比,学校追求的是多元的快乐,成长的独一无二。
这个理念,让我们有星空合唱团、篮球队、游泳队、话剧社、校园广播站,供孩子们去挥洒关于青春的梦想;有自办刊物《Drink Me》、心理期刊《心之憩园》,展示大家的思想和气度;有辩论赛、艺术节,承载他们的激情……
我想表达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兼容并蓄、整合创新、科学育人”。教育源于细节。细节体现在推行全程的小班教学,创设浓郁的国际文化氛围,探索中西教育优势互补、融合创新。细节体现在多元的课程、丰富的课外活动、自由主动的学习氛围。
今天小孩的抑郁是常态。几十年应试下来,这个现状是必然的。尽管现在学校已经足够重视,但我们也仍然要面临这个问题,只是比例大小而已。
 
问:奇怪的是,面对抑郁,为什么一直注重全面发展的民办学校也难幸免?如果主因是家庭,以拥有众多外国学生的学校的角度来看,中外家庭教育的差异主要在哪里?
宋伟:关于家庭,以色列有个说法:母亲是给孩子灵魂的,父亲是给孩子智慧的。而中国家长,恰恰缺失的就是灵魂和智慧。因为生源的关系,我们更关注国内外家庭教育的差异。
很久以前读到过一则外国母亲关于育儿理念的报道,让人沉思。那位母亲名叫沙拉·伊麦斯,犹太人,有过长时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她说,中国父母爱孩子的画面像一幅子宫图,当孩子走过幼年,父母内心深处还设立“虚拟子宫”,这样最大的可能是让孩子产生消极依赖心理,形成一种虚假的“子宫安全感”,最终被培养成平庸无能的人。以色列父母爱孩子则像一幅篝火图,父母用篝火点燃孩子的激情和潜力,遥望他们像一轮新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这个例子体现出的不仅是中以的文化差异,也不仅是教育的差异,而是价值观的差异。
前面才说了我们学校的家长大部分不追求分数和成绩,是不是矛盾?其实不矛盾,我说的是“大部分”。也有一些家庭例外。离婚的家庭,单亲的家庭,还有一些更复杂的,等等。这些家庭的小孩肯定心里面有阴影。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有的班家庭离婚率高达50%。
所以基于这一点,孩子们对学校和校园的生活的依赖更强。老师们除了教学,还要去弥补他们在家里缺失的爱。这就是抑郁的源头。而知道了源头,却无法阻断。因为家庭是无法替代的,父母是无法替代的。
现在心理问题低龄化,从小学五、六年级就有了,就像冰山理论一样,它是潜伏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爆发。而最终的爆发点,谁也不清楚会在哪里,也许在初中,也许在高中,也许输导得好,不爆发也有可能。
虽然双轨制比体制内学校升学途径更多元,但并不代表没有压力。我最近负责的主要是中学部,中学部几百学生。小学是独立的,国际部是独立的。相对于国际部和小学部,中学部的压力会更大,因为要面对中考高考。
所以说在心理问题上,不能有侥幸心理。除了校内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常态的心理干预机制、除了心理课进课堂和心理咨询室的定期开放、除了个辅和团辅、除了家长培训,还得借助外力——校外专业机构和专家资源,家校共育,社校共建,医校互动。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病理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学校必须要有整合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否则难有实效。
 
问:民办学校机制灵活,规矩没那么死,至少它不会存在心理老师缺编的问题。在应对问题上,这个优势大吗?
宋伟:这是一个优势。我们中学部只有几百学生,不算赚职,专职心理老师就有一名,超过1000:1的规定,而光这一点,在很多公办学校就做不到。
但如果仅仅是这点优势,还不足于解决问题。
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就是把德育课程化,从德育课程化角度来引领学生。我们是寄宿制,住校期间,受家庭的影响就相对较小。有较多的时间和角度,来进行干预。
每周的周三晚上,我们有一个周点评,周点评的意义在哪里?我们研发了一套魔创教育体系出来,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周点评是体系具体内容之一。周点评,包括每周你有什么要事,你该做什么?同学们有个分享,我们是纳入了班组的考核的,要绩效考评的,每个星期必须踏踏实实生动活泼地给我做下去,让学生来共同来分享他们一周的学习生活,并做出评价。
第二个,每个星期五下午的班会课是不能占用的,每个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我们是进入考评的,你必须是主题教育,关于成长的,必须真正地把学生的成长课程提高到教育理念的程度,不能有丝毫的形式主义。义务教育阶段,心理老师和心理课,没有考评就是空话。我不评价其他学校,反正我们要纳入考核的。
民办学校的优势又体现出来,我们自己定规则,马上就可以实施。公办学校相对难弄,心理老师平时都是固定工资,他只是年度象征性的来激励一下,也没有纳入绩效考核,规则由上面定,决策链很长。而我们只要是好的,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用的,可以马上定,马上搞。
做到这两点后,还有一个事情,让同学之间,互相去发现同伴,通过发现,给大家一种良好的氛围。
所以我们针对个体研发了一个成长手册。成长手册结合周点评和班会课同时进行。
从每周学生自己该做什么事情、做了什么事情、精力分配的科学方法等方面,对学习和生活,最重要的是青春期的身心健康进行引导,让他们成长的路线一步一步清晰可见。
想想,一学期20周,是很漫长的。学科学习以外,就是成长教育。成长教育,保证课时占到30%左右,这样就会让学生减少枯燥感,学生在学校里的归属感就比较强,实际上无形之中也是一种对学生的积极的心理干预,它往往起到预料之外的效果——是心理老师和心理课的重要辅助。
父母和老师改变1%孩子就换来99%的成长
 
问: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他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上的,而这也是成长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这阶段的问题,更多的其实是独立人格的缺失。
宋伟:一般低年级的娃娃一出问题,家长就感到很莫名其妙:这么小怎么会出问题?绝对是吃苦太少抗压能力弱绝对不是病!我们会通过耐心的沟通,让家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定要先把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再来上课。健康是第一位的,学习是第二位的。
出问题不可怕,意识不到问题才可怕。还要告诉家长,问题出现越早越是好事情,越容易改变,只要大家意识到了。我有个观点,在问题的早期,父母和老师改变1%,孩子就成长99%。
所以现在学校的工作,除了教学,我们还要承担社会责任,还要引导父母,这个比教学的难度系数高得多。现在评价一个学校好不好,我认为应该加三点:一是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二是学校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效果,三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于抑郁等心理问题来说,很多时候,只要不是重度,家长和老师改变了,孩子自然也就得救了。就医、咨询都是权宜之计,是事后治标,不是治本。
所以,家长课堂,再难开也得开,线下不行就线上,校内力量不够就借助外力——寻找校外的专家团队。我们计划把家长课堂一个月做一次,然后一直延续下去。
家校共育这块非常关键,关键在于它的操作性。当然我们也相对好操作一些,因为我们学校每个班的人少。现在第一段对初一初二的学生家长,使用沙龙性质,一个班分成几个层级来开,强调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有人全放一起不现实,也没意义。因为每个孩子情况都不一样,我们都开小会,大不了老师辛苦一点。但辛苦是值得的,这种效果要好得多。五、六个家长的小会,才可以实现双向沟通和交流互动。而100人以上的大会根本无法沟通,最多讲一些共性的知识。我的感受是,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
初中阶段人格的重塑很重要的,以及心智的认知模式等等,是否做到了与TA的成长相匹配,学校必须思考。
成长之路,它是一个多维的问题。一个是孩子身体内那个“自我”的解放,第二个就是同伴,第三个是我们的班主任、科任老师,还有我们的家长,所有的因素都要调动起来,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土壤。
心理问题
学习方式是首恶之一
问:在一味求快的这几十年,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面临挑战。它给教育提出很多新命题,教育是不是该慢下来,学习方式是不是该迭代了?
宋伟:国家已经意识到教育必须迭代。现在考试也在改,中考高考都在改,而且把体育和综合素质评价放在很重要的一个位置。
我们每学期都有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包括综合实践、劳动、艺术审美等,像这些课程,也是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在办学过程中,哪些课程是不能少的,我认为,心理课程、班会课程、学生的团队课程,肯定是不能少的。
学科的主渠道,也要改。我们已经做了一套改革方案,注重知行、理论相结合,学生的知行要合一。学科学习,一定让学生要转变一种学习方式,一定要是创作性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的灌输式学习,灌输式学习最后导致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你想,学生从早晨8:00开始,上午5节课,下午4节课,晚上还有晚自习。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果没有调剂,如果单调被动的学习方式不转变的话,孩子的大脑受不了的,他会疯掉。把大人放那,叫你一坐一天也受不了。
所以在学校的角度,我觉得要解决根本的问题,除了抓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和主要的,是改变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被动学变为主动学。TA如果主动学,TA觉得学什么都是快乐的,学什么都不是为你父母学的,是为TA自己学的。
现在我们学生的学习都要画知识树——“学习树”,给TA4位数魔创法,让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自己把这个信息的关键点表达出来,自己加强记忆,让TA每节课都有自我的挑战。最后提出问题,老师来回答问题。
从我们实施三年以来的情况看,对学生心智的提升比较快,它的速度远远超过应试的学习方式,所以说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最初都是不好的学习方式带来的。
现在感觉整个学校的生态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教育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只要TA的思维变了,TA的认知变了,TA的行动就会变。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很难产生问题,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问题,他自己也有能力妥当应对和处理。
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习回到学习本身,而学习本身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在这件事情上,民办学校注定会先行一步。既然我们有公办学校不具备的灵活的体制和机制,那就必须要珍惜,想办法抢占先机,研发更多的好课程,研究教育怎么样更加的贴近学生,对学生成长有利。
我搞教育多年,公办学校也呆过很长时间,从学校层面来讲,无论我们怎么做,实际上是首先要转变一系列思路,树立大教育和大成长的观点。绩效方式,要从真正的教育的功能出发。首先我们的老师要变,老师要变什么?变教案。我们要求老师的教案要是“创作”出来的。要达到创作的境界,你的思维方式就要变,老师的思维方式变了,你才能带来学生的变化。
 
改变课堂
可能是教育最现实的希望
问:仿佛进入一个死循环。一说到孩子抑郁,都知道是家长的问题。但假如有些家长就是无法改变,我们还能怎么办?
宋伟:家长能改变当然好。但即使家长无法改变,有一个地方也必须要变,那就是课堂。几十年了,课堂都搞得像领导开会一样。大家想过,这正常吗?
我希望上课时,学生要带着问题来上课。怎么实现?我们要检查老师有没有要求学生预习,预习了,上课才能是相互的一个生长生成过程,懂的不用老师说,不懂的提问。课后我们有个作业,就是画知识树(创作),要把你学习的知识画出来,然后才去练习这些知识。
课堂的变化,会带来教育一个根本性的变化。课堂的变化,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果TA有了创新思维,我说老实话,TA的心理怎么可能有什么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学校方面,我们的管理者、我们的老师,我们的教案,很多东西太久不变,无论时代、社会怎么变,它都不变,始终以分数教育制造焦虑。而课堂,怎么能是焦虑的载体?
比如现在,就我负责的中学部而言,分数要不要,要,但是它不是唯一。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怎么样从学生的学科素养、从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动脑。如果你从学习能力的培养去思考教学,学习过程就变成一种体验过程了,学生就会从课堂上得到思维的乐趣和学习的乐趣。
学生生活的每一天,从早到晚,课堂是主阵地,我们把课堂变好了,学生能有什么问题?课堂一定要变,如果课堂再不变,如果学生还是被动式的接受,课堂就是问题的根源。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的地方。这样站在一个频道上,相互的一种成长才有可能。
学科主渠道也一定要变。课堂要变,变的前提是,要有高效的学习方法。什么是高效的学习方法?学生要越学越自信才行,不能让他们越学越难受,否则,不但学业上不去,肯定还会出心理问题。所以说我们现在的学生能够快乐的学,高效的学,因为TA懂学习方法。通过课堂来训练TA的学习能力,这样来走,学生掌握和变强的是学习能力,不是考试能力,随着年龄增长,TA就拥有了成长能力。
事实上,无论你学什么东西,都是为了个人成长,不是为了学习本身。这一点,从我们学校的实验来讲,是很可喜的,我们看到学生最大的变化,就是现在TA们把学习的过程作为一种创作的过程,充满了自主的意识和独立的意志。要成才,先成人,要成人,就必须具备独立的意志和自主的意识,这是最起码的人生哲学,也是教育常识。
不要小看一个课堂的改变。课堂的改变,改变的可不仅仅是课堂,它改变的是老师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和对学习的全新理解。它改变了很多东西。
比如说你除了向老师学习,你还能不能够向别人学习——家长、同学等等。比如说学习是为了得到标准答案还是为了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说我们学习的目的是接收别人的知识还是释放自我的潜能?理解了这些,你就理解了学习的场地不光是室内,室外也是你的课堂。
 
问:仅仅是学科主渠道的改变和课堂的改变就能产生惊人效应,但如果再辅以其他手段,比如体育、艺术和活动,效果会更明显。
宋伟:是的。体育,除国家规定的课时外,学校每天有两个大课间,体育老师把两个半个小时给用好,把效率提升。每天安排有专门的音乐播放时间,纳入音乐老师的考评。每月定期策划专门的艺术展、音乐展等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能力。
怎么理解大课间和体育课?正规的体育课按国家规定,每周有3至4节的。同时每天我们有两个大课间,相当于每天都有体育课。一个大课间半个小时,两个大课间就是一个小时,而且我们是跑操,学生真的是要去跑。还有武术等。总体上,每天学生有1~2个小时的体育时间。体育运动,也是遏制和减缓心理问题最有效途径。
体育运动跟上,每天劳逸结合了,再加上我们又改革了他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觉得我写写画画比原来圈圈点点死记硬背有趣多了,TA的自主意识就在这个过程中生成了。
这一系列的举措后,校园基本上有了自愈功能。心理问题即使还会有,那也只是极少数了,因为大家处在一个健康的生态下。
实际上这三年我们通过环境的改善以后,就发现孩子更爱学校了,更喜欢校园生活了,这就是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包括环境、课堂等一系列改革以后,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呈现出来了人格塑造效应,学校的功能作用正在放大。
现在全社会头痛的青少年网瘾问题,我们这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学生一到学校就主动把手机上交了,外界的不良现象很难对TA们产生影响。而告别手机,同学们反而有了更多时间与图书馆为伴,有了更多时间运动、沉静和思考。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热门国际学校 更多>>
国际学校选校升学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址:上海紫竹国家高新技术科学园区东川路555号6号楼7层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830451/54830452
直线:021-54830497 传真:021-544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