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德辉校长:国际教育并非非富即贵,而是公平教育的一部分

   日期:2022-06-06     评论:0    
核心提示:跟随教育强国的脚步,继续砥砺前行,自信而笃定,坚定而从容。
关于龚德辉
 
●上海华旭双语学校(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总校长
● 前上海市建平中学副校长
● 前上海市进才中学常务副校长
● 前平和双语学校教育总监
● 上海民办中小学协会副会长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01、知青插队离沪20余年,
重返故乡参与浦东开发
龚德辉1950年代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于1969年作为上海老三届知青下放到安徽省颖上县。作为当地文化扫盲班的老师,龚德辉开始与教育结缘。农村孩子是龚德辉教育生涯中第一批学生,泥泞不平的土地、简陋破旧的长条板凳、墨汁涂抹的小木板权当黑板、长短不一的粉笔、油灯下亲自抄录的课本、孩子们描红写字的作业,是龚德辉对于教师最初的记忆,亦是她与农村孩子互为成长的过程。
通过与农村少年的接触,龚德辉看到了农村生态和面貌,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最广大的民众,而农村的少年也因为和龚德辉等一大批的知识青年的接触,开启了通往淮北平原的大门。当时住在农村房东家的龚德辉经常给房东孩子讲故事,讲解书本知识,对于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年轻孩子而言,这一切是多么陌生而又奇妙。一旦知识殿堂大门被叩响,也就回不去曾经不识字的境遇了。劳动结束以后,房东孩子还是会一直跟着她,看她读书的样子,默默努力,发愤图强,最终考取了北京邮电大学。
知青的经历令龚德辉深刻意识到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要从教育开始,也促使她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投身于教育行业,延续了教师世家的传承。
1993年1月1日,上海市政府宣布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公布了浦东开发的宏伟蓝图和规划,由此拉开了上海城市变革的序幕。彼时,浦东向全国招聘教师,通过考聘,龚德辉踏上了回乡的路程。回到故乡,面对一片荒地的浦东,泥泞难行的道路,奔波在学校繁忙的工作中。在上海市建平中学工作五年后,凭借优秀的工作表现成为了副校长,后被调任上海市进才中学常务副校长,期间领导并参与创建平和双语学校,一步一步走出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康庄大道。
从安徽的乡村教师,到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教育管理者,龚德辉坦言:变化的不过是城市地区和教育对象,教育者无论身在何处,不变的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回到上海后,她在任职的学校建立了支教的社会实践基地,帮助在安徽金寨大别山、江西铅山等地的希望学校。教育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时,龚德辉坦言,如今的农村学校条件也得到了巨大改善,但是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划等号。“一个贫困地区,只有教育脱贫,才是真正实现了脱贫,才能保障了农村孩子走向未来的公平性”,在龚德辉看来,乡村振兴必先振兴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亲身经历过乡村教育的龚德辉如是说:“教师的水平和学识几乎决定了学校教学的基本水平面,作为一名校长,如果不铸造强师,势必无法成就一所强校。但是铸造的过程需要诸多条件,如果达不到一定温度,教师会感觉不到紧迫,那就意味着需要推动。只有教师团队明白了教育公平的真谛在于尊重每个生命体成长的需要,尊重其学习成长中的不同需求,那么发生在课堂的教育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现代教育”。
“现在大学生毕业生的知识体系与学历,与做一名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所需的要求并没有太大差距,是否能够真正意义上影响每一个生命体才是至关重要的”,龚德辉总结了她40多年教书育人的心得:“随着学生成长,他们一定会在将来某个时刻忘记或是覆盖了老师教授的知识,但是学生不会忘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启迪,优秀的教师将一辈子站在学生的心里”。
 
02、国际化教育并不是非富即贵的教育
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不同导致社会的贫富差异,不可避免地反射到教育生态中来。而国际化教育不是专属于层级化的教育。龚德辉不断强调:“有教无类,一指不论经济地位,都可以施与教育;二指包容人的各种可能性,通过教育可以消除差别”。
如何去消灭教育微观领域中所谓的层级化,龚德辉认为要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自下而上的努力实践,上下同力,助力改变。
曾担任平和双语学校教育总监的龚德辉感叹道:“作为90年代上海市学费最贵的学校,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平和来”。随着国际化教育的逐步发展,海归家长群体的逐步扩大,他们在不同教育模式中不断比较,寻找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方向,“过去国际化学校总和非富即贵的家庭联系在一起,现在不同了,各种背景的家庭都有,只为孩子寻求最适合发展的方向”。
龚德辉坦言,伴随国家多元化教育生态的建构,未来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教育类别的选择。提供多种选择,适合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这是政府在为教育公平付出的努力。当年在浦东的改革开放中,教育的多元化布局成为引进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必需,一定程度上,民办国际化教育也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教育选择之一。毕竟,教育公平不是给每个孩子一双一模一样的鞋子,而是给每个孩子一双合脚的鞋子。
 
03、教育的目的不是选拔或淘汰,而是改变和影响
从90年代开始到千禧年后,上海浦东教育生态百花齐放,各显其长。作为亲历者和缔造者之一,龚德辉切身体会了不同体制下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也亲眼见证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遇到了一大批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的行政领导者和教育领导者,在“大社会、小行政”的创新管理体制中,创造了许多宝贵理论和实践经验。
回溯中国教育数千年的历史,其留下的经典即便是在现代教育的当下,同样熠熠生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教无类”,这些教育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未过时,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教育表现出千篇一律的趋势:同一本教材,同一个培养模式,同一种评价体系,同一张试卷决定所有学生的未来。学生在被教育的过程中,缺乏选择性和适切性,教育设计和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不足。
这并不是说高考是一种错误的选拔方式,恰恰相反,有过下乡知青经历的龚德辉直言高考在现阶段依然体现着公平的意义,但是如果以选拔的评价机制代替教育本身应有之义,那就显然不足够了。
龚德辉在多次公开演讲中都提到了她的教育理想:“教育的目的不是淘汰,而是改变并促进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过去教育以知识和技能为主体,以选拔代替所有学习者的评价,势必会影响未来教育生态中的跨学科、创新探究、团队合作能力等必备素能培养。龚德辉坚信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应当以全人教育作为宗旨,让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非简简单单的让人成才。
在龚德辉看来,成才教育存在以下弊端:
成才教育相对容易培养,但忽略个体化差异
对于校长和教师而言,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上课讲题,课后刷题,学生通过增量刷题途径,考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并非难事。但是学生付诸大量时间,甚至将原本生命成长中更为重要的成长空间和时间都挤压给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忽略了能力发展,个体化成长,学生难免千人一面,学校难免千校趋同。
成才教育无法离开选拔或淘汰机制
成才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偏向于知识和技能培养,而知识和技能的标准化特征免不了选拔或淘汰的评判。“很高兴看到目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正在得到积极倡导,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龚德辉欣慰地表示,看到当下的教育已经有了重要突破,新的课程纲要和中高考改革也越来越倾向于全人教育的培养。随着教育的改革开放,国际化教育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全人教育的精髓就在于注重个人发展的充分性,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那么,如何做到个人的发展优先于未来社会的需要呢?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01、天生我材必有用
从全人的眼光来看,教育应该挖掘人的潜能。每个人的潜能各不相同,无穷无尽。在传统教育评价环节中,时常会出现一个评价学生的词—“偏科”。偏科在每个学生的思维形成和学习过程中无可避免,“其实不是偏科的问题,而是他有更喜好的领域”,但是传统教育中往往以短板来评价孩子,并以补短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牺牲了孩子某方面的出类拔萃,甚至牺牲了让他成为独一无二者的可能性。
02、长处与短板和谐共存
全人教育允许孩子各有所长,也允许孩子各有所短,把长与短的和谐同处作为导向,在这样的基础上培养具备完整知识结构、完备人格、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观的优秀者,不仅对于孩子自身是备受鼓舞的,也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龚德辉并不同意将中国传统教育列为国际教育的对立面,“因为中国教育必然会走向未来,融入世界,成为全球化教育的一部分”,那么朝向未来的教育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在时代持续的变革之中,教育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龚德辉以今年受到疫情影响,IBDP、A-Level等全球大考取消,改为以过程性评价结果为例,在今天瞬息万变的时代,评价体系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作为校长和教师,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拥抱变化,表现出同理之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04、教育的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不可取
办教育自有它本身的规律,需要时间沉淀,任何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一所所谓的名校,但是资本往往等不了,要求学校快速扩张,为学校过度包装,甚至快速上市获利,这对学校的发展是致命的伤害。
资本介入教育后一定程度上会驱使教育走向产业化,虽然民办教育是自带产业属性,可以用市场规律来运营,但是急速和过度扩张会稀释教育的纯度。师资和软件无法到位,最终对于教育集团母体和扩张学校而言,一定是两败俱伤。
龚校长曾经访问过瑞士和英国的知名私立学校,学校的接待者透露过去有过无数个中国公司想要输出他们的品牌到中国,他们拒绝了。即便是在欧洲经济最萧条的时期,他们都没有想过要海外扩张,甚至变卖家族其他产业,一心一意继续办学,让社区的老百姓可以继续享受其优质的教育资源。
 
05、结语
 
伴随着龚校长生动的讲述,中国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仿佛也跃然纸上,虽是管中窥豹,但也无数次被龚校长波澜壮阔的教育人生和真知灼见的教育理念所触动。在采访的最后,龚校长语重心长地表示:今天离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作为教育工作者,心中一直觉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但是不论前面的路有多么崎岖难走,她从未忘记当初选择教育的初心,跟随教育强国的脚步,继续砥砺前行,自信而笃定,坚定而从容。
 
 
更多>同类最新资讯
0相关评论

热门国际学校 更多>>
国际学校选校升学网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地址:上海紫竹国家高新技术科学园区东川路555号6号楼7层 邮编:200241
电话:021-54830451/54830452
直线:021-54830497 传真:021-5442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