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陶行知名篇》有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之一,也是最具有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之一。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陶行知先生说:“待学生如亲子弟”;“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而且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基本尺子。
“爱是一门艺术”,能爱是一个层面,善爱则是另一个层面。作为教师,爱的形式与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能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只有这样的爱,才是以德立教。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爱出师生间的“师生谊”,爱出“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爱生”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爱的双向功能是现代教育中的媒介,润滑油和催化剂,不热爱学生的老师学生决不会欢迎他。因此,“爱生”是现代教育衡量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深刻地领悟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要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就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真正的具备这些素质,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爱学生,胜过爱自己,他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
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爱”要一视同仁,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的冷漠,那是偏爱。陶行知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真诚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规范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收到教育效果。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姑息, 不是迁就,爱与严应并存。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个规矩就是党的教育方针,要以此为准绳培育学生。爱是对事业的忠诚,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期望。教师只有锤炼情感,净化情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才能师爱荡漾,爱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