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哪个学校、什么专业最能避免“毕业即失业”?
不怪大家发愁。除疫情特殊期外,2025届毕业生可以说面临着近十年来最严峻的就业环境。
根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自2021年起,22-27岁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就已开始赶超总体失业率,这一差值在2025年更是达到了新高。

不仅是岗位数量的下降,本科生毕业所能从事的岗位“质量”也在不断低于预期。
纽联储另一项数据统计显示,截止今年3月份,202-27岁的美国本科毕业生中有41.2%从事着“学历不对等”的工作。
这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并不需要学士学位,待遇、上升空间也没有达到预期。
更让人担忧的是,名校光环也无法成为就业寒冬的“免死金牌”。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名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而高薪职位的增长速度却无法匹配。
哈佛商学院公布的MBA项目数据显示,2023届毕业生中有23%在毕业三个月后仍未找到工作,远高于2022年的10%。
耶鲁管理学院2025年初的报告也显示,其毕业生收到工作邀请的比例较2024届有所下降。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取代许多原本适合应届生的入门级职位,特别是在人文社科、数据分析和基础编程等领域。
SignalFire的2025年研究表明,大型科技公司2024年对新毕业生的招聘较2023年下降了25%,较疫情前下降了50%。
高中生和家长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进入名校只是起点,而非终点。
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仅仅追求排名而忽视就业力培养,可能会在四年后面临残酷的现实考验。
那么,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构建真正的就业竞争力?
如何从大一就开始有针对性地规划,确保毕业时立于不败之地?
本期【老黄讲留学】直播间,Special A特优生创始人黄老师特邀哈佛毕业、大厂PM经验的C学姐,为大家解读如何打造无缝衔接的留学就业路径。
不论是名校申请还是职场竞争,提前规划才能赢在起跑线!
01
美本的就业准备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早。
传统概念中,金九银十(9-10月)和金三银四(3-4月)是两大招聘高峰期,但是真正的准备从你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就应该开始了。
有大厂PM经验的C学姐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个职位发布后24小时内就可能收到足够的申请,之后的简历根本没人看。”
因此,提前规划与积极行动是制胜关键。C学姐建议大家按照以下时间线准备:
大二上学期:开始关注实习机会,尤其是提前招聘的金融、科技等行业
大三上学期:全力投入秋招(9-11月),准备简历、刷题、面试
大三寒假:反思总结,为春招做准备
大三下学期:把握春招机会,这可能是毕业前最后一次全职机会
大四全年:继续申请,同时准备研究生申请作为“双保险”
02
很多学生都容易陷入“先就业还是先读研”的二选一思维,但这其实并不符合现在的劳动市场规律。
哈佛学姐建议大家采取“双保险”策略,将研究生申请与求职同步进行:
研究生学历(尤其是硕士)不仅能提升你的知识储备,还能为H1B抽签提供额外优势。持有硕士学位的申请者有2万个额外名额,抽签机会显著高于本科生。
同时,申研和求职在准备上有诸多重叠之处:
-
都需要保持优秀的GPA(很多企业要求3.6+)
-
科研和实习经历两者都加分
-
人际网络对两者都至关重要
这种双轨策略不是增加负担,而是通过精心规划,让相同的努力产生双倍回报。
03
作为F1签证持有者,了解CPT(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和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的规则至关重要。哈佛C学姐详细解释了这些关键点:
CPT(在校期间实习)
必须是全职学生
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每周40小时
累计使用不得超过1年,否则将失去OPT资格
OPT(毕业后工作)
允许90天失业期
第一年要求较宽松,可从事与专业相关的无薪工作
STEM专业可获得额外两年extension,但第二年和第三年必须是带薪工作且雇主必须是E-Verify认证
H1B工作签证
近期改革为“一人一抽”制度,每人只能获得一次抽签机会;
每年共约85,000个名额,其中2万个专为硕士及以上学历保留;
硕士及以上学位持有者拥有显著抽签优势。
此外,很多同学对于非营利组织(NON-C的工作机会感到犹豫,但这些工作不需要抽签就能维持身份,虽然薪资较低但福利较好,也是一种选择。 )
建议大家开放思维,不要局限于传统路径。
04
很多公司的实习都不对零经验者开放,那么,如何打破“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积累不了经验”的死循环呢?
哈佛C学姐分享了几个实用策略:
1
利用校内资源
首先,可将课程项目作为portfolio一部分。
其次,课余时间多参加专业相关的项目,比如CS专业学生可以参加黑客马拉松(Hackathon),获取实战经验和作品。
此外,关注校内实验室提供的科研机会,有时候比外部资源更靠谱。
2
拓展校外机会
OPT第一年可接受无薪实习积累经验;
寻找校友创业公司的机会,他们通常更愿意给新人机会;
主动创建个人项目并放在GitHub上展示能力。
对于技术性岗位而言,3-5个项目作品是必备的。
如果你想申请技术相关岗位,作品集就更加必不可少,它能弥补你学历上的不足。
05
在美国求职市场上,人脉网络的重要性远超很多留学生的想象。哈佛C学姐强调,特别是对大厂而言,没有内推,简历甚至可能过不了第一轮筛选。
-
高效建立人脉的渠道
学校Career Fair(招聘会):准备纸质简历,针对不同公司定制。
Guest Speaker Events:向来访嘉宾展示自己,获取行业信息。
Corporation Tour:参观企业了解文化,结识内部员工
校友网络:主动联系同专业、同行业的校友。
“不要害怕主动联系比你资深的专业人士,尤其是那些有经验的Manager级别人物。
他们的人脉更广,能给你的帮助也更实质。一次简单的咖啡聊天可能改变你的职业轨迹。”
06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千篇一律的简历很难脱颖而出。
因此,个性化准备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
简历准备
针对不同岗位定制简历,突出相关关键词;
了解目标公司业务特点,展示相关经验;
突出与职位描述匹配的技能和项目。
-
面试准备
技术岗位提前刷题是必须的;
利用学校Career Center进行模拟面试;
展现自己对公司的热情和了解;
准备具体例子说明自己的能力和经历。
“面试不仅是展示技能的场合,也是展示个性的机会。当被问到'有什么问题想问我'或'还有什么想补充'时,这是展示你独特价值的绝佳时机。”
07
即使准备充分,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在理想时间找到理想工作。
对于毕业第一时间未能获得理想职业机会的同学,哈佛C学姐强调,心态和应对策略同样重要。不妨静下心来,探寻以下路径:
-
利用OPT的90天失业期灵活调整
-
考虑无薪实习或志愿者工作积累经验
-
探索校友创业公司的机会
-
继续投递并改进简历和面试技巧
-
考虑申请研究生作为提升路径
“找工作很像选秀节目,即使你很优秀,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被选中。但重要的是不要气馁,OPT第一年有很多灵活选择,利用好这段时间继续提升和尝试。”
虽然就业市场严峻,但值得学生和家长欣慰的是,藤校、TOP 30美本身份的“回报比”依然高于普通院校。
PayScale一项调查统计显示,工作3年后藤校毕业生的职业薪酬中位数能达到约 86,000 美元,高于其他院校毕业生近47%。
而到达职业中期,这一差距就更客观。在大学毕业 20 年后,藤校毕业生的中位收入为 161,888 美元,与其他院校毕业生(101,777 美元)相差了59%!

可见,进入名校对于提升就业机会和薪资待遇仍有意义,关键是如何在进入理想院校后“经营”好自己。
写在最后
在美求职和深造是一场需要提前规划、持续行动的马拉松。
从高中阶段、以及大一进入校园开始,大家就应该有意识地为就业做准备,包括选课、参与项目、积累实习和建立人脉等。
总体而言,“早规划、早行动、早决策”是提高名校申请及未来就业竞争力的三大原则。
国际生想要留美就业确实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但只要足够早地开始规划,足够勇敢地尝试,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把计划变成现实,因为行动永远胜过完美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