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大半年前,一朋友找我,说孩子目前正在上初一,在某公办中学就读,成绩很一般,在普通班里也很普通的那种。
孩子数学成绩总是提不上去,问有没有好的一对一老师推荐。
其实,现在请一对一的老师也帮助不了孩子了,为什么呢?先不说有能力的老师除非是关系相当近,否则根本不可能去接一对一辅导。更重要的是,以他描述的孩子的状态看,即便找了一对一的老师,也改变不了孩子的学习状态。
一对一最有效果的是孩子愿意学、有能力学,但是不知道怎么学,或者存在不少知识漏洞,需要一个对体系十分了解的老师从旁指导一二,这些情况提分都很快。

但大多孩子一旦出现学习问题,往往都是不愿意学、或者学习能力比较弱,类似顽疾就不是一周一两小时的一对一能够解决的了。

但大多孩子一旦出现学习问题,往往都是不愿意学、或者学习能力比较弱,类似顽疾就不是一周一两小时的一对一能够解决的了。
小学阶段如果没有建立起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到了初中可能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影响学习效果。怎样规避孩子初高中数学一路滑到底,有可能普高线都上不了的局面?或者说,多大的孩子是年龄底线,如果目前还在这个阶段,努力努力还有得救?
初一能扭转局面吗?很多家长认为,初一离中考还有三年,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但是有经验的老师都清楚,从初一进校、分班开始,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能逆袭成黑马的神话并不多。
是五六年级吗?
五六年级按说学业压力不是很大,知识量相较初中也不算多,如果家长努努力,是不是还有逆转的可能?
但如果问题出在学习意愿、学习能力上,那基本就没戏了,用一个比喻来讲,相当于有人往瓶里灌水,这孩子要么直接把瓶口闭上,要么干脆接的不如漏的多,哪怕出水口水量充足,瓶里能够积攒的水也很有限。
但是五六年级的孩子,经过四年多的捶打,很多人早已显露疲态,在学习意愿上是能拖就拖、能躲就躲。而在学习能力上,由于之前基础很差,指望一年多的时间就迎头追上,除非他是天赋异禀,否则基本不可能。
三四年级的孩子,还有缓冲余地,有扭转可能。

所以,找来找去,三四年级就是最后的分水岭!
论学习动机,他们还处在哄一哄、夸一夸就情绪上头的年龄;论学习能力,虽然普遍都弱,但还有大把时间慢慢修整,慢慢培养。
但是即便如此,依旧有不少孩子,已经显露出未来考高中可能都费劲的端倪,仅就日常观察,我列出几条,希望能够引起家长的重视。
第一个,很简单的课内知识点,反复教、反复学,依旧吃力,一个新的法则,错了一遍又一遍,明明很认真的在学,就是学不会。
在课内的表现就是普通的课内单元测试卷,经常考不到90,甚至还会出现多次考不到80的情况。
说到这,估计没几个家长觉得自家孩子符合这一特征,大家普遍认为孩子课内都挺好的,即便考不到90,也是偶尔为之。
实际统计的结果,仅就四年级而言,普通单元卷已经有接近一半的人,会多次考不到80。
作为家长,一旦出现这些信号,务必要重视,这绝对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没考好的问题,也绝对不是所谓粗心没看清的小事儿。
这种情况,通常说明孩子学习能力还没形成,对于新的法则、新的规律理解慢、记忆浅、应用差。倘若多门学科都有类似情况出现,除非孩子突然开窍,否则很可能一路滑到底,有可能普高线都上不了的局面。

第二点,如果孩子已经出现学习懈怠,属于那种抽一鞭子走一步,不抽压根不动的情况,也得赶紧调整。
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就是作业总是应付了事儿,能不画图就不画图,改错题也是草草了事儿。把正确步骤一抄,根本不去思考错误原因,以及正确思路怎么想到的。
久而久之,数学就会越学越难,很难扭转思维惯性。
比如说五六年级复杂应用题不会分析,明显就是三四年级基础分析策略没学好。
不刷题、培养孩子自主思考探索能力的数学思维学习方法,并不是纸上谈兵的教育理论,而是一位北京数学教育家经过18年的教育实践,提出的教育思想。